科研亮点| 我院林畅松教授团队在南海盆地沉积动力学研究方向取得系列进展---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早-中中新世海底峡谷系统的沉积结构、演化过程和控制因素分析【MPG, 2021】
2021-11-09 发布: 点击:77次
作为陆源碎屑沉积物从浅海陆架搬运至深海洋盆的主要通道,发育于陆架边缘斜坡带的海底峡谷/水道沉积体系不仅是进行深水油气勘探、有利油气储集体分布和预测的主要地质体,也是揭示陆架边缘沉积作用、深水沉积过程和源-汇体系研究等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领域的枢纽。南海北部陆坡珠江口盆地海底峡谷系统发育于盆地自断陷向凹陷转换的关键时期,海底峡谷系统内水道沉积的发育期次、沉积构成、平面展布规律以及与南海盆地动力学过程的沉积响应等方面研究匮乏,缺少对海底峡谷沉积的系统认知。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350VIP浦京集团博士生田洪训在其导师林畅松教授的指导下,对南海北部陆坡珠江口盆地早-中中新世大型海底峡谷系统开展沉积充填特征、发育演化规律和控制因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取得如下认识:
图1 地质背景及材料分布图
1.将研究区早-中中新世地层划分为一个以区域性的不整合面为界的复合层序(CS1)和五个以局部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三级层序(CS1-1至CS1-5);沿CS1-2和CS1-3层序的底界可识别出两期强下切侵蚀的重力流水道沉积,分别对应两期海退事件。
2.海底峡谷系统长约150km, 宽3-10km不等,呈近南北向“S”型展布。海底峡谷系统内水道沉积顺陆坡方向依次表现为“V”型下切单一水道、“U”型侵蚀-沉积型单一水道、“鸥翼状”的水道-堤岸复合体、“W”型分支水道系以及侧向迁移的水道末端席状披覆沉积(图2)。依据水道的宽深比和侵蚀基底形态,将海底峡谷系统划分为沉积要素、内部结构和充填过程各异的五段。
3.海底峡谷系统的发育和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古地貌、多物源供给和相对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差异性构造沉降形成的隆凹相间的古地貌格局对海底峡谷系统的分段起决定作用;海底峡谷系统同时接收来自北东方向的东沙隆起区近源粗粒碎屑沉积和北西方向的古珠江远源细粒沉积,并以东沙隆起区物源为主。
图2 海底峡谷系统内水道的沉积充填过程模式图
图3 珠江口盆地早-中中新世海底峡谷系统沉积模式图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地学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文章信息如下:Tian, H.X, Lin, C.S*, Zhang, Z.T, et al. 2021.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evolution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Miocene submarine canyon system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28, 104990. [IF=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