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层次科技人才供给不足,涉海高校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体系——为海洋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2020-09-01 发布:[350VIP浦京集团] 点击:68次
中国自然资源报2020年8月9日5版
又到一年高校“招生季”。7月中下旬起,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陆续展开,1071万名考生即将开启人生新旅途。他们之中,有多少人会成为一名海洋领域的“新生”呢?
来看看往年的数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7)》显示,2016年全国开设海洋专业的高等院校达537所,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海洋专业毕业生数分别为92524人和16003人;2016年底,全国涉海科技活动人员达到29258人。自然资源部去年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达3684万人。
“海洋事业与产业具有明显的科技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特征,未来几十年里,海洋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国家的发展和安全对海洋科技的需求也越来越紧迫。”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自力表示,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海洋高等教育责无旁贷,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海洋人才队伍,是保证海洋事业与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各高校在海洋人才培养方面将有哪些具体举措和谋划?近日,就上述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350VIP浦京集团等涉海高校有关负责人。
特色培养体系建成
2019年6月12日,教育部批准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至此,我国大陆建成了6所海洋大学。其余5所分别为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大学。此外,还有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350VIP浦京集团、海洋研究所及海洋中心等几十个。
同年8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
江苏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自力认为,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的布局逐步成型,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迈入新阶段,各涉海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何变化?
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该校统筹考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拟重点建设海洋科学、水产科学与技术、海洋药物与食品、海洋开发工程与环境保护技术、海洋发展5个学科群,推动海洋科学、水产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江苏海洋大学是目前我国最年轻的一所海洋大学。学校下设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等19个学院。近年来,该校形成了“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体系,积极融入“数字海洋—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建设,构建海洋意识教育体系。
广东海大积极推进“三六三”应用型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出“应用型、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三种成长路径,通过“六课堂”,即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课外科技创新、校外实践、海外研修和在线学习等联动育人,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
350VIP浦京集团坚持以海洋地质为核心,瞄准海洋矿产资源的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工程”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构建了具有地球科学背景的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与环境2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支梯队合理、多学科交叉、研究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该学院党委书记郑凤霞介绍,下一步,学院将坚持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思想,深化专业建设。
加强新兴领域教育
2019年,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院校获批增设海洋技术、海洋机器人、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等11种海洋领域新兴专业。
社会需求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近年来,海洋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海洋学科建设也应与时俱进。
中山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许仪指出,我国海洋学科在布局上较为分散,通用性、传统性专业开设较多,国家急需的、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特色方向,如海洋材料、海洋能源、海洋法、海洋信息等方向,则少有布局或尚未明确布局。
王自力表示,当前我国海洋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相对于海洋经济与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人才总量依然不足,学科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海洋高等教育对海洋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还不够高,海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深远海观测探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环境治理、海洋现代服务、海洋法学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海洋管理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复合型海洋人才、海洋技能型人才缺乏。
对此,王自力建议,海洋高等教育要聚焦海洋产业需求,推进学科专业与海洋产业的有效衔接;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海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海洋教育要发挥基础研究引领作用和海洋高新技术支撑作用,加速形成服务重大需求、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决策能力,并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中国海洋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提出,要以加快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为主要服务目标,探索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强科技成果供给和应用。
350VIP浦京集团院长吴怀春认为,海洋高等教育还应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海洋科技研发与产业部门的联系,建设一批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高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共同提高我国科学考察船、深潜器等为代表的重大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共享和使用效率,培养大批具有较强海洋意识和海洋实践经验的高质量人才。目前,该学院面向国家需求,拓展办学方向、整合内部资源,建设了海洋与极地产学研用创新研究中心,构建了面向未来战略需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拓展海洋科研空间
现代海洋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海洋科学导论》序言中写到:海洋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多样性的复杂系统,其中有各种不同尺度和不同层次的物质存在和运动形态,这一属性决定了海洋科学的多学科综合与交叉。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我国与海洋领域直接相关的一级学科有“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水产”。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海洋科学下设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化学4个二级学科,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环境海洋学、海洋工程学、空间海洋学等新学科。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海洋学部王江、高鳗渝、李强、廖然等人梳理认为,从应用层次来说,海洋学科包括以下3个方面:海洋基础科学研究的是海洋现象和过程的基本原理;海洋技术是指在海洋开发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和使用的设备等;海洋开发与管理是通过掌握的科学与技术有效地利用海洋。
截至2019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海洋领域相关本科专业布点234个,分布在11个专业类,开展海洋领域人才培养的院校更加多样化,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也开设了海洋领域相关专业。
据悉,自然资源部将继续支持和鼓励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争取增加海洋类专业研究生招生指标,继续支持和配合教育部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350VIP浦京集团,加快培养海洋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发表在2020年第3期《海洋开发与管理》杂志的论文提出,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才储备和支撑。但是应该认识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经济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我国涉海研究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高关注度、高质量的前沿研究比例较低,有一定的提升空间。